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

馬英九的政績 - 台灣財政破敗的開始

馬英九上任雖僅短短三年多,諸多政策卻已對台灣造成深遠影響,如果這些影響是正面的,台灣人民會很高興有如此一位具有願景的總統,只可惜,這些影響都是非常負面的!
  • 消費券
2008年底國際間的一場金融風暴,讓台灣的經濟陷入大幅衰退的冏境,馬政府為了挽救難看的 GDP 負成長,於2009年初以政府舉債858億的方式,發放消費券,表面上是希望借由消費券的發放,鼓勵民間消費,促進內需,支撐經濟成長。消費券於2009年1月18日開始發放,原預估至少帶動 GDP 成長 0.64%~1%,但是,發放的結果只是讓民眾使用消費券來購買原來即打算購買的物品,並沒有增加消費,2009年9月底,經建會自承,消費券的發放所達到的效果與原先預估有很大落差,最多僅提供 GDP 0.3%~0.5% 的貢獻。
消費券的發放,表面上雖然是在鼓勵民間消費,支撐經濟成長,實際上是為了維繫上任不到一年,聲望跌入谷底、已搖搖欲墜的劉兆玄內閣,就這樣舉債858億,送給全民每人3600元的紅包,讓人民於拿到錢的同時,暫時忘了馬、劉政府的無能,這場發紅包的大戲讓無能的官員保住了官位,卻沒能挽救台灣經濟,還為後代子孫留下858億元的債務。 (劉內閣於同年因88水災救災不力,民怨沸騰,總辭下台。)
  • 國債高築
馬政府上台未滿四年,中央政府舉債1兆3955億,相較於扁政府執政八年舉債1兆3880億還要多! 馬政府上台後對財政最重要的影響是減少遺產稅、贈與稅等富人稅,卻沒有另闢財源,造成政府財政稅收惡化,只能靠舉債度日,這種只圖眼前溫飽,卻債留子孫的作法,不但不負責任,且讓之後的繼任者根本沒有多餘的經費可以從事建設。
一家企業舉債,一定要用在投資上,並有詳實的財政規劃,才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回收,並獲利,不應用在支付短期的財務需要上,如此只會讓企業的財務狀況每況愈下,最後倒閉。馬政府的作法正是屬於後者,舉債發放消費券,減少富人稅負,討好金主,再舉債支付政府的必要支出,這些債務既不是用在投資上,在支出後就根本看不到回收的可能,政府的財政快速惡化,最後可能步上希臘、愛爾蘭等國的後塵是可預見的,但是,不負責任的馬政府打的算盤是,當政府破產時,他已卸任,爛攤子就讓繼任者去收拾吧! 只要自己的政績漂亮就好,更可怕的是,舉債這麼多,政績還是慘不忍睹!!
  • 成立五都
台灣長久以來財政分配嚴重不均,北、高兩個直轄市原本就有較多的地方稅收,在分配中央統籌分配款時,卻又拿的比其它縣市多,造成直轄市與其它縣市間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,各縣市為了得到更多資源,就希望升格為直轄市,以得到更多的統籌分配款,在這升格的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在於,資源分配不均,城鄉差距越來越大,解決的辦法當然是應透過修法讓統籌分配款能依各縣市土地面積、人口數為主來分配,再配合各縣市每年的個別需要做調整。
馬英九於2008年競選總統時,為了討好各地選民,提出三都十五縣的主張,當選之後 ,卻又在完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,成立了五都! 五都的成立除了兌現馬英九的競選宣言、擺平各方勢力外,看不出與問題的解決有什麼關聯性。更糟糕的是,五都成立後,原本的省轄縣市升格,公務人員的編制、職等也跟著擴大、調升,原本即債務纏身的各地方政府財政的支出增加,卻沒有帶來任何好處。這個政策沒有解決資源分配不均、城鄉差距的問題,卻又帶給政府永久的沉重負擔,讓政府能真正用在建設的經費變少,這個影響比借八百多億發放消費券來的更深遠,甚至可能會導致台灣政府財政破敗。